学院要闻
让国产大飞机飞向世界——优秀毕业生康泽宇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3-17  阅读次数:-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勇担责任,面对挑战

交大四年的博士深造时光
给予了康泽禹底气与勇气
从此背负起探索苍穹的浪漫梦想
誓为祖国大飞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是航空航天学院博士毕业生
康泽禹
今天,我们走近他的求索生涯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23届博士研究生

                                                             导师:吴树范教授

                                                             研究方向:姿轨多约束下航天器控制方法

                                                             就业方向: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所获荣誉:

                                                             2023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团队)

                                                             2021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博士联合培养奖学金

                                                             2019 年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

 

做“两条腿走路”的科研人

        2019年4月,康泽禹硕士毕业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吴树范教授。刚入学时,面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他非常忐忑,不知道如何入手开展。吴教授教导他作为博士生首先要将自己追求与国家使命紧密联合在一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做“两条腿走路”的科研人,这样才能走得好,走得快。

 

康泽禹和导师吴树范教授

 

        吴教授所说的“两条腿”,一方面是课题组的科研实践项目,另一方面是理论方向的扎实深入。康泽禹从这句话出发,先后参与了课题组的多项科研实践项目。作为学生姿控总师,他全程深度参研了上海交通大学首颗学生小卫星——“SJTU思源一号”。 “SJTU思源一号”为标准3U立方星,80%的单机由吴树范教授团队学生自主研发,目前已经在轨运行超过一年。

 

 

SJTU思源一号”小卫星整星(左)和太阳帆板展开(右)实物图

 

        谈起这颗卫星,让康泽禹印象最深的是星上磁强计校准。由于小卫星整星内部空间有限,采用传统的校准校正方法成本高、耗时长、,不易实现。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专利等资料和理论分析,。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只需使用小卫星本体的快速校正方法。在克服重重困难后,2021年中秋节凌晨两点多,他和同学们在闵行校区电院大草坪上(尽量降低环境对校准的影响)对小卫星磁强计按照预方案实施了校准顺利实施了校准,大大提高了“SJTU思源一号”学生小卫星在轨生存和控制能力。当自己深度参与研制的小卫星从遥远的太空发回来信号,解析后表明卫星状态正常,康泽禹在地面站监测点高兴地跳了起来,“太激动了,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小卫星的能源问题,当看到卫星太阳帆板指向太阳时,卫星终于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终于如释重负,我们姿轨控也终于走成了这最重要的一步。”

 

康泽禹(右二)和同学们在对星上磁强计进行校准

 

        通过深度参与卫星的研发,康泽禹深刻认识到了理论和工程实践之间的关系,理论支持实践,但实践又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次迭代,把二者有机结合,才可以解决所在领域的一些难题。

 

 

吴教授团队新研制的第二颗小卫星电性件实物

 

        近期,他参与研制的研制的第二颗6U小卫星不久前完成了多个工况的分离实验,后续研制还在紧张进行中,有望搭载嫦娥六号飞往月球,开展科学观测。

 

吴树范教授智能卫星团队在2021年10月小卫星出征仪式上的合影

(前排左二是康泽禹)

 

        在学术研究上,康泽禹也从未放松。在“SJTU思源一号”卫星工程项目接近尾声时,他申请了留学基金委的博士联合培养项目,获批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航空航天研究所学习工作,师从加拿大航空航天研究所院士、多伦多大学航空航天研究所所长、美国宇航协会副会士Christopher J. Damaren教授。

        在导师吴树范教授,课题组副导师沈强副教授以及外导的指导下,康泽禹掌握了从事科研的方法和态度,训练了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了独立科研的能力。

        他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态度对待科研问题,积极跟踪国内外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开拓视野,不畏挫折,以学者的韧性来攀登学术的山峰。最终,他的研究成果被控制领域顶级国际会议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ACC)接收并做口头报告,以及航空航天领域顶级国际期刊AIAA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JGCD) 和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TAES) 接收。

 

康泽禹和外导Christopher J. Damaren教授合影

 

目睹过荣耀所以向往

        康泽禹的空天梦从小时候就开始了,家中多位亲人都在航空航天领域工作,从小耳渲目染的他在高考后毅然决然报考了航空航天相关专业院校。

        2020年7月,康泽禹第一次有了实地参观火箭发射的机会。这次发射在海南文昌,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这在中国航天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橘黄色的火焰喷射而出,“胖五”尾曳蓝色条带升空,轰隆的响声由远及近,观看的人群们举手欢呼。当时的场景一直留在康泽禹的记忆深处。作为空天专业的学子,亲眼目睹过航天人的这份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后,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的决心更加坚定。

 

海南文昌“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现场(右三是康泽禹)

 

        2020年12月,在“运-20”总师唐长红院士的座谈会上,康泽禹有幸与唐院士面对面交流。座谈会后,唐院士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了“鲲鹏展翅”四个字,这使他受到了极大的勉励,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航空航天事业的信心。

 

 

唐长红院士在康泽禹笔记本上的题字

 

从这里飞向世界

        转眼间,博士生涯即将结束,求职之路也开始了。康泽禹将航空航天研究所作为重点方向,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他获得多家研究所用人单位的认可。

        在加拿大时,外导办公室桌上放的C919模型让他印象深刻,让外国人坐上中国人研制的大飞机便成了他心中的愿景。机缘巧合,他给中国商飞公司投递了简历,经过层层选拔,康泽禹入选第二届中国商飞大飞机“青年拔尖引才计划”。毕业后,他将加入中国商飞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面向核心技术,攻坚克难。 

        作为交大航空航天学院的毕业博士,他将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勇于面对挑战,为祖国大飞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期待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乘坐自己的大飞机飞向全世界!

 

导师介绍

 

导师:吴树范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智能卫星技术中心主任、讲席教授、博导。国家特聘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基础科学部通讯院士、美国宇航协会副会士、上海市引力波探测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主任、德国洪堡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卫星系统工程,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智能微纳卫星技术与应用;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高超再入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卫星星座智能控制和运维管控技术。

 

 

团队副导师:沈强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航空宇航信息与控制系副系主任。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扬帆计划人才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动力学和控制;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模型区分和验证。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版权所有

网站邮箱:SJTUSAA@sjtu.edu.cn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