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优秀毕业生风采 | 周胜杰:交大奇遇记
发布时间:2022-06-28  阅读次数:-

      周胜杰,2018级本科生,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推免至航空航天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初来交大  懵懂求学

      18年的夏天像往常一样炎热,记忆中仍然有不知在何处的蝉在奋力蝉鸣。此时我正在交大闵行校区旁边的一家旅馆中,反复练习着自我介绍并准备着第二天的面试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心中沉积着不小的压力。

      对于我来说,来到交大更像是一个意外。由于新高考政策变化,高中的班主任和年级主任大力鼓动我们参考第一次选考成绩填报各个学校的三位一体。幸好当时勇敢了一把,我竟然通过交大三位一体初筛,有资格进入笔试。经过笔试,又顺利进入面试环节。于是我和母亲坐上去上海的火车,开始这场面试之旅。

      在高考前的18年,我几乎没有出过省,一直在小县城过着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所以这场“面试之旅”本身已经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带着母亲使用导航软件在不同的地方穿行、换乘地铁,通过地铁的大窗观赏城市风景,感受自己在这座巨大城市的血管中暂时性地成为一颗小小分子,与这座陌生的城市产生链接。这种意义似乎已经超越了面试本身,所以当时的我认为就算没有通过交大的三位一体考核我也不会觉得遗憾。

      这种想法在第二天参加面试的时候悄悄发生了变化。我和母亲从思源门进入学校,搭乘出租车一直开到新图附近下车。在面试的陈瑞球楼门口排队并在其中的报告厅等待面试。由于前一天的充足准备,等待过程中我已经完全放松。脑海中闪过的是一路在出租车窗中窥到的校园风景。大家的脸上似乎都挂着若有若无的微笑,阳光也丰盈地铺在大地,透过树影稀疏摇曳;透过陈瑞球楼的玻璃墙稳固坚定。这简单的理由让我喜欢上了交大,也渴望进入交大学习。遂发挥良好,梦想成真!

      真正开学后才发现校园生活其实充满挑战,最基础的挑战就是不小的课程难度。由于刚开学时比较贪玩,作业常常拖到DDL才开始写,让写作业成为了一种折磨。后来开始反思为什么一直处于补作业的噩梦之下,在上完课之后确定时间去图书馆做题。在图书馆大家都专心忙着自己的事务,这种专心一致的氛围渐渐感染了我,让我发现做题并不是一件痛苦的刑罚,学习也可以变得非常快乐,这一点在课后梳理总结上课知识点,捋清难点感叹“原来如此”的时候被极大地强化。而探索图书馆也成为了我的乐趣之一。我喜欢给各个图书馆划分不同的风格,比如新图是明丽而富有科技感的风格,李政道图书馆是充满科技感而严肃的风格,包玉刚图书馆(装修前)是亲切而温和的风格。风格的划分确定了对于我来说各个图书馆的功能,也增加了我对于图书馆喜爱。

      除了主修课程的挑战之外,选修课程常常能带来许多惊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课程是《UTJS》和《政治经济学经典导读》两门课。由于常常在校园生活中感受自己的自闭,所以我便选择学习《UTJS》这门课。这门课每节课程由一个小游戏作引子,班级将分为不同的团队来合力追寻完成游戏需要解决的各个问题的答案,在课后对之前的各种方面做总结并从自己个人角度发表感言。这当然完美地符合我的需求。一方面组队完成各种游戏的过程十分有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多和他人沟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自闭症状,也让我认识了许多有趣的朋友:另一方这节课教会了我许多沟通的技巧,能够实实在在地感觉自己有所收获。选择修读《政治经济学经典导读》的原因在于,在谈论一些政治经济学现象时,我常常惊叹他人为何有如此独到地解读问题的角度以及从表面现象切入到深层模型的能力。仅仅通过一节课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这节课带给我的知识比我预设的多得多。这门课的每节课都会通过某一作者的著作入手,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讨论各种现象。我向其他人强烈推荐这门课的原因在于,首先这门课是一门导读课,是零基础友好的,就算在上课前对政治经济学框架和各种学说的认识为零也不影响上课的良好体验。其次,课堂中老师鼓励学生发言,也会通过各种小游戏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参与度很高。第三,由于每节课都会有课前阅读要求,所以一学期学习完十六节课后收获极大。第四,老师在上课时着重强调机制和批判。我认为机制的探索的本质在于逻辑的连贯自洽,而批判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理解看待所有问题都要辩证,不存在所谓的真理,所有的机制的正确性的前提是一定的背景,并且往往当我们通过凝练模型的方法提取出机制模型的时候,这种机制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些知识的获取让我们时刻意识到自身想法的局限性并促进我们不断思考,对其他方面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实践求真

      大一下学期,由于学积分尚可,我报名了学校的储才计划。储才计划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资源学习的同时,让我认识了许多才思敏捷有趣可爱的好友。在和他们的讨论中常常能发现新的切入问题的角度和思路,虽然我发言木讷思维迟缓,但是每次细细思考他们的发言常常有自己的收获,能够发现自己的不少问题,这都让我感觉兴奋。

      和这群可爱的人一起出发去刚刚摘去贫困县帽子的洱源进行社会实践成为了我的宝藏记忆。我们听村官讲座、到当地居民家庭访谈、去当地学校调研学习……当时的见闻让我从开始的震惊转为感受到肩负的无形责任感之后的坚定。震惊的原因在于,虽然我成长在一个浙江的小县城中,生活却确实是可以满足自己各种需求的,因此也得以有时间有条件进行许多娱乐活动。而我不会想到,在我生活的祖国的某些地区还存在另一副景象,有人居住着阴暗而空间狭小的楼房为吃饱穿暖等基本的生活需求担忧、有孩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一年见不了父母几面、有小学因为缺乏资金物资老师甚至凑不齐六个年级……第一次看到听到这些内容,感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精神也因此变得非常低落。于是带队的高杏老师安慰我们,不必为此过多沮丧,也许我们现在的力量很小,不足以对当前的局面做出什么改善,但我们还存在着发展的空间,未来未必没有可能对类似的情况做出帮助。的确,沉浸在悲伤之中充其量不过是自我的感动,与其如此,不如好好继续前行。

      大三暑假,由于学习需要,我到哈罗单车硬件部进行惯性导航相关知识的学习。一开始我对这份实习感到忐忑。因为实习的性质和学校上学的性质具有挺大差异,且学习的内容也没有相对充足的知识储备。而在后续一次次下楼测试惯性导航准确度、学习惯性导航知识、学习相关软件的使用的过程中,这份忐忑逐渐瓦解。这也让我学习到一些以往没有的经验,首先分解问题非常重要,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耦合严重,初次面对仿佛难以解决(可能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所以第一步在厘清问题后分解问题,可以把问题分解地非常基础并慢慢迭代,这会使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加。其次面对一个具有相对较为庞大知识背景的问题,没有必要把所有知识背景都了解清楚再攻克问题,着手做问题并对着手之后涌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资料搜索和攻克会更有效率。但最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面对困难时需要有克服畏惧心理着手去做的勇气,这份勇气在某些时候比解决方法的技巧更为宝贵。

 

从失败中学习

      我认为只拿“优秀”来评价一个人是单薄的,在传统意义上来说“优秀”、“成功”、“积极”等字眼几乎组合固结难以撼动。成功固然令人兴奋喜悦,但失败等阴暗面伴随我更多,我也从中学到了许多。

      有两次失败比较具有代表意义。一次是在学习一门《空气动力学Ⅱ》的课程中,由于心态不好、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粗心等问题,我的期中考试分数只堪堪过了及格分几分,对此一方面我哀叹自己确实能力不足,没有将知识完全消化,另一方面我感到惊讶,因为这分数实在超出我的预计。我马上联系这门课的老师,确认试卷是否有批错漏分的情况。结果当然是没有批错,老师也从各个我犯错的地方找到了问题所在,并教会我如何避免这些错误好好学习这门课。于是我开始重新梳理课程知识点查漏补缺,最终在期末取得了尚可的成绩。还有一次失败是在做了一些准备,报名竞选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时,在选票阶段落选。我认为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巨大的挫败感可能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认识现实分明思路继续出发。虽然这些行为最终并不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果,但努力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一定会给我们不小的收获。值得一提的是在遇到困难时不必一个人强撑,可以找朋友倾诉一起找找解决方法或是相互鼓励。最近的疫情期间容易情绪低落,我和我的好兄弟赖永祺常常鼓励对方并在适当的防疫距离下去操场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立足当下  走向未来

      在交大的校园生活与各类课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你喜欢你的专业吗?对此我不想下一个简短的定论,而是想用我的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初入交大时,还没有进行专业分流,工科平台试验班有很多专业选项。也许是一种缘分,我最终进入了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当时对这个专业还不够了解,虽然不讨厌但也说不上十足的喜欢。这时候我遇到了两名同学,他们一位始终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浇灌科研之花,而科研也给他许多成果回馈。另一位在大学专业学习中找到了专业之外的兴趣故自学感兴趣的知识并最终有所收。获每次和他们俩交谈我都觉得受益良多。首先是对专业喜不喜欢的问题,应该明确这个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回答,而应该在不断探索相关信息后综合得出自己的看法。因为一方面在没有充分了解信息的情况下,所谓的“喜欢”和“不喜欢”是极其片面的,另一方面“喜欢”和“不喜欢”都不是永恒的,随着经历变化情感自然发生变化我们需要的是明确自己的态度,让自己不自我怀疑不留下遗憾。而明确好这个问题后,只要逻辑自洽,怎么去做已经很显然了。

      这些想法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经常被提炼修改并指导我的行为。在学习战兴群老师开设的《卫星导航》课程时,战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导航的各种背景知识和导论知识,也附带分享一些自己对于这些背景知识的评价和有趣的经历,让我们在深切地感受卫星导航技术的重要性和可拓展性的同时,领略了其独一无二的魅力。在课余时间战老师会十分亲切地和我们这些修习这门课的学生讨论科研、生活等问题,令我们收益良多。我的指导老师杨溶老师也会考虑到我薄弱的学科基础,常常给予我针对我的弱势的指导意见,指点我应该学习的论文、方法、方向,耐心地督促鼓励我不断前进。并且杨老师对卫星专业具有极其敏锐的专业判断力,常常推荐我学习使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我的创新能力。正是由于这些专业负责的导师,我对我所学习的专业的喜爱程度不断加深,并期望在未来走得更远。

      我记忆中的包玉刚图书馆已经和新建的图书馆杂糅在一起了,上中下院旁靠近湖岸的广场已经俨然是装修过的样子,这说明记忆和事实并非完全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回忆和总结没有意义,收拾好行囊我们才能更轻快地出发。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版权所有

网站邮箱:SJTUSAA@sjtu.edu.cn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