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优秀毕业生风采 | 赵泽阳:在东川路800号仰望星空
发布时间:2022-06-23  阅读次数:-

      赵泽阳,2018级交大-莫航双学位班本科生,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攻读研究生。

 

#01

在东川路800号仰望星空

      在东川路800号的东南角,至今平躺着一枚长征四号火箭。记得四五年前站在这里的时候,我还是一名比较贪玩的高中生。但NASA官网每周的更新、火箭发射的倒计时口令以及夜色下时隐时现的星子,都始终指引着我,让我不曾迷失方向。因此,当听说交大的校园开放日有航空航天学院时,我便马不停蹄地从家里赶来,与空天学院有了第一次接触。在那次参观中,关于莫航班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也为我一年后的选择埋下了种子。最终,满怀着理想,在自己的努力与幸运女神的眷顾之下,我的大学生活从东川路800号开始了。

      刚进大学时,我是满怀着信心与期待的。数学的严谨、物理的深奥激发了我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我认真听课,做好预习和复习,总喜欢追着老师问问题。但尽管如此,大学快节奏的课程,高深的书本和布满公式的板书还是很快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至今还记得当年被线代和c++折磨的痛苦,在数不清的定理和找不出的bug海洋里深陷。而上课时,我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在可能会挂科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威逼下,我发现了校园里的一处宝地——图书馆。无论是宽敞明亮的新图,还是幽深谧静的老包图,良好的学习氛围始终为我充着电,也基本奠定了我四年以来的主基调。我从早坐到晚,不断地复习、预习、整理知识点。每天听着闭馆音乐满载而归,那种感觉也是很美妙的,沉甸甸的书包里载着的是沉甸甸的收获。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养成了考试前拿几张白纸整理归纳知识体系的好习惯。这个习惯让我能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明确,也帮助我在第一学期拿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成绩。

      进入到第二个学期,我渐渐适应了大学的节奏。在这一学期,课不多,但有几门令我印象深刻。《航空航天概论》便是首当其冲的一门,上课的是和蔼可亲的刘洪老师。刘老师讲课,用“声情并茂”这个词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作为空气动力学领域的专家,刘老师在上这门最基础的通识课时却很是认真。从天才设计师凯利约翰逊到在土星壮丽谢幕的卡西尼号,刘老师始终以慷慨的措辞和高昂的热情激发着我们对航空航天的热爱,也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当今航空航天领域巨大的进步空间。“现在你觉得痛苦吗?痛苦就对了。” 我仍然记得当时这句直击灵魂的拷问。刘老师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向我们传道授业,更是鼓励我们要学会吃苦耐劳,勇于面对挫折。除了航概课,赵万生老师的《航空航天科学技术与展望》的选修课也令我印象深刻。在这门课里,我们参观了C919的总装生产线,看到了商飞用中英俄三种语言写的标语“永不放弃”。第一次站在飞机生产线前,回想之前看到C919的首飞新闻,便能切实体会到航空航天人的努力与不易。这也更加促进了我要好好学好专业本领的决心。

      云舒云卷,斗转星移,很快大一的时光就要过去了。而在大一的最后,军训绝对是我大学四年里最值得铭记的事情之一。在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的八月,800号的校园里却是一派生机。我们身着统一的服装,喊着响亮的口号,任凭汗水打湿衣衫。在红旗的引领下,我们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在那段时间,我担任了军训小班长,磨练了胆量,更是在此机会下认识了很多同学。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给我带来了支持和欢乐,是不可多得的同志。我最最难忘的是十公里拉练。那天,天空不作美,上海下了几乎是当年最大的暴雨。可是暴雨的无情并没有浇灭我们的热情,因为当雨越大的时候,一群人聚在一起克服恐惧的力量也是越大的。特别是当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红歌的时候,所有的恐惧,所有的烦恼,所有的自我都被这暴雨洗刷一空,好不快哉。虽然最终因为雨势太大拉练被迫中止,但想必这一段在“暴雨”中前进的经历是每个18级学子最珍贵的回忆。

在顾诵芬校友展中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02

在东川路800号仰望星空

      如果将整个大一比作海边徐徐的清风,那么大二相比之下则是冬日里凛冽的寒风。从大二上开始,我们莫航班就单独进行全英文授课了。记得那会每天都是从早八到晚八,而且要同时应对三门数学三门物理课程,这对于我的英语能力属实是个考验。在这么多课程中,每一门对我而言都是难缠的对手,包括数理方法,数值分析,近代物理等等。在那段时间,我每天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把作业完成,熬夜到凌晨一点也成了家常便饭。现在回过头看当年的状态,依然令自己惊讶。在外力的作用下,自己养成了有作业立刻完成、绝不拖延的好习惯,所以并没有被繁重的课业量拖着走的感觉。倒是自己的英语,在大量的倾听交流和阅读后,有了一定的提升。虽说压力很大,但为了让自己更全面发展,也为了让自己劳逸结合,我在那个学期倒也参加了更多的活动。从“空天杯”篮球赛,到加入空外媒联队参加“希望杯”,我在运动中找到了释放自我,对话自我的方式,也认识了很多好兄弟。特别是联队里面的濮天昊学长,他在学业上和足球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引领,我在此要向他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进入到大二下,原以为相对较为轻松的课程能让我有更多时间体验生活,但新冠疫情的突然到来打乱了所有计划,整个学期我都是在家里上网课度过的。长时间呆在一个地方,相比线下课程,在网上我不能及时高效地和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因此原本之前喜欢问问题的习惯也在这时候不得已进行改变。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家的时间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仔细阅读所学的英文教材,也对很多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尽管是网上上课,老师们都很认真,实在有问题无法解决,老师们都会热心通过电话的形式帮忙,令人很是感动。总的来说,在那一学期,我的情况还不错,在这段时间里面也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03

在东川路800号仰望星空

      在被封尘了大半年后,东川路800号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我早早来到了校园,蓦然发现自己的身份早已转变:不再是刚入学的新生,要考虑未来了。科研、专业知识,以及研究生去向都成为了我关心的问题。大三上学期总体来说还是相对忙碌的,专业课学习成为了主要内容。在这一学期,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非余文胜老师的《空气动力学2》莫属了。余老师童颜鹤发,简朴的眼镜后面散发出充满智慧的目光。每当上课铃一响,他那流利的英语便在教室中回荡起来,吸引着每一位同学的注意。《空气动力学2》课程很难,但余老师每次都能讲得很透彻,时常会增加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记得有一节课前嫦娥五号完成了伟大的壮举返回了地球,余老师便特意结合时事,给我们拓展起了高超音速下钝形物体的传热问题,令人很感兴趣。面对这门难度很大的课程,要想马马虎虎侥幸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我在这门课上,也是真的付出了很多努力。除了上课和考试,大作业也令我很难忘。记得当时也在同时选修李伟鹏老师的CFD课程,我便将两门课的大作业合起来了,既利用空气动力学的知识设计了超音速风洞的外形,又通过CFD课所学的仿真方法验证了所设计风洞的有效性,收获很大。

      在这一学期,还有一门课是我很喜欢的,那就是《走近国之重器》。顾名思义,在这门课中,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参观了很多在上海的航空航天企业。其中,航天八院的参观对我的生涯规划和研究生的选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虽然航天八院对我来说并不陌生,高中时每次上学都会路过,但真正走进去还是第一次。看到里面所展示的实验室、工程师所做的工作,我更加坚定了儿时的梦想——希望未来能去八院工作。当时带队的是沈强老师,我便向他咨询了许多关于进八院要做何种努力的问题。在他的帮助下,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更清晰了。

      除了上面这些所必修的课程,我在这一学期也做了一些课题。记得刚接触陈方老师的“倾转旋翼电推进飞机”项目时,我十分焦虑,巨大的知识缺失让我完全无从下手。每每看着截止时间一天天逼近,我比热锅上的蚂蚁还要急。这个时候,田沛东学长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他不厌其烦的指导下,我明白了争取试图每天进步一点的道理,也掌握了制作无人机的宝贵经验。而在向陈方老师进行工作汇报的时候,陈老师对于ppt 制作的高要求让我在ppt制作水平上更进了一个台阶,我在此要对田学长和陈老师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04

在东川路800号仰望星空

      进入大三下学期,我的莫航生活开始了。我认真地上完了后面几学期的课程,学到了很多工程知识。在此后的一年半里我拥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我自学了自动控制原理,轨道力学和传热学,并成功保了研;也参加了许多行业调研的社会实践,增长了见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大三暑假两次前往西北的活动了。第一次是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现在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是6月15日,在巨大的轰鸣声中,我见证了神舟十二号飞向了太空。看着载着航天员的火箭腾空而起,我内心充满感慨,难以用语言形容。在那广袤的西北戈壁滩上,隆隆的火箭声与我的内心发生了某种共鸣。第二次去西北是参加“北斗探青甘”活动。我在全中国最像火星的地方,感受了一把恶劣的天气,领悟了探索火星的不易;也见到许多心怀梦想的航天人,感慨于他们的坚持。在这次实践中,我还结识了许多有趣的伙伴,我们一起躺在戈壁滩上看星星,一起在火车上整夜畅聊,他们在我后来的生活中给予了很大帮助和支持,我要向他们表达感谢。

      在大四,我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科研上。作为一名控制领域的小白,起初我在课题组里的学习与科研十分艰难。陌生的学术名词,整页整页的数学推导,找不到问题的代码程序以及复现不出的论文时时刻刻困扰着我,让我有些迷茫。在第一次做组会报告时,更是紧张到卡卡顿顿,不知所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面对这些,沈强老师并没有责怪我,总是能认真倾听我的想法,并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我很是感激。此外,张祎师兄也愿意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问题,引领我携手向前,给我打气,是我的引路人。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对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理解正在一步步深入。

 

       不知不觉,我在东川路800号的本科四年就这样过去了,一路走来,繁星相伴。我时常会在寂静的夜色下路过电草,踩着铺满树叶的温厚土地,仰望头顶上的点点星光。四年里,我从一个浮躁贪玩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了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正满怀着热情,朝着儿时的目标前进。马上就要成为研究生了,我在东川路800号的故事未完待续,我将继续追寻那片星空,更加努力。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版权所有

网站邮箱:SJTUSAA@sjtu.edu.cn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