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优秀毕业生风采 | 陈欣伟:笃行逐梦,为国启“航”
发布时间:2022-06-20  阅读次数:-

      陈欣伟,上海交通大学2022届优秀毕业生,曾连续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就业去向:本院直博。

初入大学,懵懂迷茫

      2018年9月,我来到上海交大报到,欣喜且激动万分,因为我考进了心中最向往的学校。由于高考时填报的专业是工科平台,所以入学初我还没有选定专业,但心想:既然来了交大学工科,就一定要做“国之重器”报效祖国。第一个月,我所在的班级由航空航天学院代为管理。参观学院时,我被学院墙上丰富的空天故事所吸引。听完学院的宣传讲座后,自己更加坚定了空天报国的信念,于是选择了航空航天工程作为自己的专业,开启了我逐梦的旅程。

      大一第一学期没有专业课程,我对航空航天的了解也只限于平日里的所见所闻,并没有真正地接触相关的专业知识。夜晚躺在床上反思的时候,虽然对有些迷茫,但那份对航空航天专业的兴趣、对报效祖国的热情以及对交大的信任,让我努力寻找前进的方向。我和其他工科平台的同学一同认真学习数理类基础课程,希望为以后学习航空航天知识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第一学期的课程压力很大,虽然在平时学习了基础课程的知识,并且把每门课程的作业认真做完,但是由于我对知识点掌握得不够透彻和熟练,期末考前总是“女娲补天”似的复习,不知从何处抓起,最终第一学期的学积分排在专业第三。但我对自己的学习是有一点不满的,感觉没有着力点,空有一份干劲却不知如何伸展的无措,使我越发迷茫,甚至有点焦躁,我仿佛每天都在完成课程任务中度过,大概只有在考前复习的那段时间里才真正了解了知识。

      到了大一第二学期,迷茫焦躁的情绪使我逐渐产生了一丝放松心理,但我还是沿用了之前的学习习惯,过着与第一学期如出一辙的生活。在《大学物理》课上,我遇到了赵泽阳同学,并与他成为好朋友。《大学物理》课程难度很大,尤其对于高中物理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来说,学起来有点费劲。赵泽阳同学每节课都会认真记笔记,坚持下课后积极请教老师问题,学习过程发现的疑点,他都会认真阅读教材并主动上网查询知识,争取把每个细节都弄懂。当时我不以为然,以为只要到期末认真地刷题复习就可以了。现实是残酷的,也是公平的,它会眷顾每一位努力的同学,也会打击每一位偷懒的同学。期末复习《大学物理》时,我感觉到十分痛苦,在做历年的试卷时感觉有很多题不会,还有一些一知半解,回过头去看书也看不懂。最终,我的《大学物理》课程仅考了68分,学积分跌到了专业第八。

迷茫过后,奋起直追

      成绩出来后,我受到了警醒,“平日摸鱼,期末补天”的学习习惯并不能让我学到扎实的知识,要像赵同学学习。我向他请教学习方法,赵同学毫不吝啬,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一教给了我,也从此改变了我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整理疑问、课上认真听讲记录笔记、课后复习并深入思考,平时弄清楚每一个知识点,避免知识漏洞。

      在大二的第一学期,我坚持了用这个新的学习习惯。虽然那学期有39.5学分之多的课程,我依旧努力争取在每次课后就把知识搞懂。但由于前一学期的《大学物理》没有学好,我的力学基础非常薄弱,于是下定决心在《理论力学》课程的学习中将之前没学会的力学知识补回来。,我坚持每节课后向教授《理论力学》的胡延东老师请教问题。胡老师深厚的力学知识和耐心的解答让我重新对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快速补齐了之前的知识盲点。最终我的《理论力学》考了92分,学积分排在专业第二。这个学期,我变得不再迷茫,不再是以往漫无目的地学习,这是因为我改变了学习习惯。我的学习生活不再是完成任务式地写作业和考试,而是深入学习并理解知识的本质,感觉每天的学习十分充实,成就感很高。这之后的几个学期中,我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学习习惯,成绩稳定在专业第一。

      除了专业课的学习,陆元雯老师上的《英语写作》对我的帮助也很大,陆老师是十分认真负责的老师,在她的教学下,我认识到了英语写作和中文写作的区别,系统地学习了如何写出观点清晰、论据充分的英语作文,还学到了许多应用类文体的写作技巧,比如求职信和个人陈述等,这让我受益匪浅,为我打下了扎实有用的英语写作基础。此外,大二选修的郇昌鹏老师的《学术英语交际:写作与发言》这门课也令我获益良多,在这门课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制作英语PPT的原则与方法、在英语演讲时的各类注意事项以及学术英语写作的关键要点,这些都为我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学术英语基础。这两门选修课都让我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认识空天,坚定理想

      大一的时候,我还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但通过大一第二学期刘洪老师上的《航空航天概论》课,我开始真正地认识航空航天。在课上,我学习到了航空航天历史,其中包括隐身飞机的发展过程、航天飞机的发展过程、人们从各类空难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联联盟11号飞船因设计不合理,座舱拥挤,航天员只有脱掉臃肿的航天服才能坐下,在飞船降落时,三名宇航员因失压而死,各国引以为训,吸取经验重新设计了舱内宇航服。这个事例让我认识到航空航天的研究需要具备严谨性与责任感。此外,我对飞机减阻、飞机异常结冰、高超声速飞机和扑翼机等有了初步了解。

      我仍记得刘老师在课上说到:“航空航天领域存在着显著的国界。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一直是追赶者的姿态。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全靠年轻人。”这些话语都深深激励着我,在我心中燃起了一颗火种:我们国家一定要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刘洪教授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让我对航空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师从刘老师,跟着他研究新型飞行器的发动机技术。

      尽管我知道科研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怀着赤诚的爱与坚定的目标,在大一暑假我就进入了课题组。选择研究方向时,导师再次对我说:“这项技术是国家最需要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这方面我们落后世界先进国家30至40年。”一听到这样的话,我心中的那颗火苗烧得更旺了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我就是要努力做国家需要的,做别人做不到的!”现在,我终于可以清晰地看见方向了,并最终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它!

初入科研,逆流而上

      由于疫情,大二的暑假,我主要在参与科研项目。虽然进入课题组一年了,但还是科研 “小白”,最大困难是专业知识上的匮乏。导师让我先构建发动机的零维性能评估模型——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一环。但当时我还没有上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阅读文献时,公式、定律都令我感到力不从心、焦躁心慌,吹得我心中的那团火飘摇不定。

      我又一次拷问自己:“你真的热爱航空航天专业吗?你真的喜欢并能坚持在科研的道路上一直奋斗下去吗?”想到“风云一号”总师孟执中曾说:“走上航天这条路,把国家有代表性的卫星造成,并且让它走向世界,我的人生总算是干成了一件事,对国家、对社会也尽了一份力。”中国有千千万万像孟老这样的空天人,他们的精神就是源源不断的燃料,这让我心中的火焰稳定、持久地燃烧。我的志向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祖国最需要的事,如果还没来得及上专业课程,那就自学!如果是自己突破不了的难题,那就组团,和伙伴们一起突破!

      此后,我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专业知识,还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成了科研团队。深知专业知识对科研的重要性,我认真推导书上的每一个公式,琢磨每一个模型,与老师不断探讨。此外,我还会定期和队员讨论问题解决的思路。整个暑期,我通过极高的自我要求和自律,打下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而我的团队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能力。通过不懈努力,我终于成功带领团队成功构建了发动机的零维模型。

攻坚克难,上下求索

      在编写性能评估程序时,我们发现一篇文献中有许多关键参数未给出,如果采用其他文献中的参数又无法得到正确结果。整个团队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寻找其它资料,面对上千行代码一行一行地调试检查,但该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只能给原作者发邮件询问了!”我对队友们说,“一共有两篇文献提到这个问题,我们都发一遍。”“可是第一篇文献的作者是美国空军学院的,人家能回我们吗?第二篇文献的作者是南航早已毕业的博士,他还会留有相关参数吗?”“不试就没有可能,试试还有机会!”我说。深知科研过程中必然存在困难,我在等待回复的过程中仍然进行着更为深入的学习。近一个月后,我得知南航作者也遇到过相似的问题,久久未能解决,后来他也是向美国空军学院的作者询问后得到了参数,解决了问题。如今他将参数提供给了我们团队。

      得到参数后,我带着团队顺利地解决了关键问题。虽然这只是发动机研究过程中的一步,但这次经历让我更深刻感受到了“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道理。我深深感到:现在我们国家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发达国家对我们都有所保留,尤其是在航空航天这类国防技术方面。所以我们还有很长很难的路要走,但越是如此,我们更应该担起使命,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向前走。

      之后我跟着导师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有了之前科研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大三上学期,我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发动机性能的初步评估,并将不确定性量化先进数学方法应用其中,得到了具有一定工程参考价值的结果。在大三下学期,大创项目获得了A的好成绩。

      现在我不会畏惧科研困难,未来我依旧不会。我会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到底,深知未来要研制的是国之重器,要做的是伟大的事业。我会不断向前辈学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祖国最需要的事,为国、为党奉献自己的力量!本科毕业后,我会继续留在交大深造学习,继续朝着突破大国重器核心技术目标突破迈进!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版权所有

网站邮箱:SJTUSAA@sjtu.edu.cn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