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十年磨一剑 编队绘神州——航天逐梦人邵晓巍专访
发布时间:2022-06-17  阅读次数:-

      2022年2月27日7时44分,我国首个编队差分形变测量卫星“陆探一号”B星入轨,启编队探测之旅。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型号副总师单位,突破编队核心技术,保障装备毫米级测量。带领交大团队完成这项重要任务的,是航空航天学院分布式航天器系统技术实验室主任邵晓巍研究员。

      分布式航天器作为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前沿性和战略性,对我国空间遥感、攻防对抗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和技术问题,是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必争的战略制高点。

      邵晓巍研究员带领的分布式航天器系统技术实验室依托信息控制技术,面向空间多航天器体复杂环境关联、非线性时延控制和协同工作等特点,提炼出包括空间拓扑结构优化、多体协同控制和多源融合智能决策等系列科学问题,引入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通过理论与技术攻关,取得包括全局性能最优构形解析设计、燃料最优高精度控制和资源长期高效规划等在内的系列创新成果。成果通过型号在轨有效验证与应用,实现我国装备全球领先,占领了分布式航天器领域科学与技术的制高点。

      该实验室在IEEE TAC、AST、ISA、JGCD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国家重点出版物专著1部,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支持。成果支撑我国首个近距离编队卫星系统“天绘二号”在轨应用及后续装备论证和研制。邵晓巍老师作为型号副总师,支撑“陆探一号”顺利入轨,开创了我国在微波遥感国土资源监测领域的先河,实现了我国分布式航天装备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的跨越。

 

与地面系统总师楼良盛于发射台合影

发射成功 凯旋归来

 

      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强国梦的实现需要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需要理论问题的发掘与探究,需要技术的创新与试验,需要装备的验证与应用。科学技术的持续研究必将推动我国航天装备迈向世界领先水平。

 

个人简介

      邵晓巍,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交大航空航天学院研究员、博导,教育部空天科学与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分布式航天器系统技术实验室主任、航天器系统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高分专项专家,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优秀学术带头人”。面向我国卫星编队技术发展需求,长期从事卫星编队构形设计、姿轨动力学与控制、智能规划调度和地面仿真验证等技术研究,支撑我国分布式遥感和在轨服务等重大工程基础理论研究、背景预研和型号装备研制。先后获国家863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十二五”高分专项、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航天基金等研究任务支持,国际上首次提出全局最优卫星编队构形解析设计和燃料最优高精度卫星编队保持控制等方法,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多位院士及领域专家一致认为“卫星编队构形设计和保持控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自主研制的国际首套卫星编队设计和长期测绘策略规划系统,以及空间全向卫星编队技术仿真试验系统,已全面应用于我国首个精密编队卫星系统“天绘二号”、首个差分测量卫星编队系统“陆探一号”等型号装备的型号研制和在轨应用;并拓展应用于遥感和在轨服务等领域,为我国分布式航天器技术的发展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版权所有

网站邮箱:SJTUSAA@sjtu.edu.cn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