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抗“疫”不懈,科研不止——空天科研一直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2-03-28  阅读次数:-

      自学校实行封控管理之后,航空航天学院的师生积极响应号召,自觉配合隔离抗疫工作,与此同时,科研实验工作并没有就此停摆。老师们在线上开展教学科研工作,部分实验由师生配合远程操控完成,留校的实验员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忙碌在校园抗疫一线,为全校师生服务。

 

坚持抗疫与科研交流两不误

      此轮疫情来势汹汹,按照封控要求师生都封闭在自家小区或者宿舍中。为保障教学与科研工作有序推进,学院将“仰望星空”学术沙龙搬到线上,邀请学术界大咖为师生做报告。

      3月12日,邀请香港城市大学冯刚教授作了《多智能体系统的自适应事件触发控制》的学术报告,讨论异构多智能体系统的自适应事件触发控制,提出一种完全分布式的自适应偶数触发控制方案,100多名师生在线交流讨论。

      3月19日,邀请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王晋年教授作了《对地观测系统发展与大数据》的学术报告,介绍了遥感对地观测系统Matter,遥感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对地观测与大数据以及其未来展望。学术研究直接对接学院临近空间研究中心的国家“高分”专项。

      线上“仰望星空”学术沙龙为师生在疫情期间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聆听高质量学术报告,增长学术见识。学院将继续组织师生在线上开展学术研讨学习,不断推出系列学术沙龙活动。

 

认真修改基金申请书,圆满完成申报任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是学院的一项重点任务,不仅对提升学院科研实力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有利于学院每一位老师科研能力的稳步提升,院领导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基金申报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要确保申报质量、提高申报命中率,要求学院的每一位申报老师积极准备,科研基地办有序推进。每年3月底是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截止日子,也是申请工作最繁忙的时刻,专家辅导,形式审查,一份申请书一般都需要约6~10次的反复打磨,不断完善。

    

      本轮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最后冲刺阶段的基金申报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为确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顺利进行,面对校园封闭,人员隔离等不利因素,科研基地办采用居家办公,视频会议等方式全力保证工作不受影响。

      面对疫情,科研基地办及时与校科研院沟通,积极跟进老师们的申报进展情况,努力解决申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向学院申报老师及时推送基金申报注意事项和形式审查工作动态,从进度提醒、要点推送、一对一解答等各个方面,通过电话、微信群等多种方式答复老师们在基金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老师们在打磨申请书的“决赛”中及时提供形式审查的各种“良方”和“炮弹”。

      就在“决赛”的关键时刻,伴随系统更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导致系统不稳定,只有在每天凌晨可以顺利开展登陆、提交等工作。科研基地办和基金申报老师保持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凌晨,完成一次、两次等多次审核、修改与提交;白天,进行一遍、两遍等多次的电话与微信的沟通反馈。虽然工作辛苦,也丝毫不影响每一位工作者的热情和努力。

      通过不懈努力,航空航天学院共申报42项,申报数创历史新高。期待在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胜利的同时,力争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好成绩。

 

抗疫护校 彰显“强度”力量

      3月9日一早像往常一样,民机结构强度综合实验室的胡祎乐老师和马书明、李忠宇、赵佳平三位实验员早早到校,虽然门卫告知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学校只进不出了,但想到正处在关键节点的项目试验工作,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进校。

      很快,疫情防控升级,学校进入闭环管理状态,所有在校学生不得离开宿舍。响应学院号召,几位老师同其他留守学院的老师一道成为了光荣的志愿者,化身“大白”应援抗疫。空天院的志愿者负责四个楼栋850余名学生的一日三餐及生活物资配送,实验室的小推车、自己的私家车都成了送餐送物的交通工具。

      连日来,几位老师除了坚守抗疫一线,实验工作也丝毫没有耽误。作为实验室的主力,他们深知目前正值C919取证的关键时期,项目必须按节点完成,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项目产生的影响。他们除了排队做核酸和为学生送餐,就是泡在实验室,心无旁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以实验室为家

   

      疫情让我们短暂分离,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但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抗“疫”不懈,科研不止。春已到,花会开,坚信疫情终将散去,校园也将很快恢复往日的美丽平安!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版权所有

网站邮箱:SJTUSAA@sjtu.edu.cn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