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 传承弘扬中国航天精神
发布时间:2021-10-21  阅读次数:-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

历史事实:1960年,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1967年我国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中国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是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授予或追授了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探月精神: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对你们的卓越功勋,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希望你们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2020年12月17日,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祝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历史事实: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实现了我国首次绕月探测。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升空,携带中国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球样本顺利返回,标志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2030年前,我国将实现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的“勘、研、建”,此后,再完成月球科研站的扩展与运营。

 

 

新时代北精神: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

      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要推广北斗系统应用,做好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等后续各项工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出席建成暨开通仪式并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历史事实: 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北斗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工程自1994年启动,2000年完成北斗一号系统建设,2012年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建设。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

 

 

航天测控精神: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精测妙控、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攀高峰

      完成好基地担负的各项任务,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航天测控精神,打牢官兵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根基,保持部队纯洁巩固和高度集中统一。

——2021年9月15日,习近平在视察驻陕西部队某基地时强调聚焦备战打仗 加快创新发展  全面提升履行使命任务能力

历史事实:为适应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1967年6月23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应运而生。54年来,从靠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进行科技攻关,到掌握星际联网、精密定轨、组网编队、星座测控等关键技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建设发展的源动力,相继破解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先后圆满完成数百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孕育出“爱党报国、精测妙控、创新超越、筑梦太空”的航天测控精神,更成为一代代航天测控人守望的精神家园。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我们培养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育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广大航天人展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爱国热情、强烈的责任担当、良好的精神风貌,你们不愧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英雄团队。

——2013年7月26日,习近平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员代表

历史事实:

1992年9月21日,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我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飞上太空。这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行。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顺利将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天。航天员乘组指令长翟志刚在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协助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天,并与“天宫一号”分别完成2次空间交会对接。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着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飞上太空,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2013年6月11日,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出征太空,并在轨飞行15天。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并与“天宫二号”成功进行自动交会对接。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驻留太空30天。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员在核心舱驻留3个月,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出舱活动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升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版权所有

网站邮箱:SJTUSAA@sjtu.edu.cn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